品书网
书库大全

鹦哥岭,一首激荡心灵的青春之歌

时间:2024-08-13 11:25:20


   

  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远离亲人、远离繁华。为了心中的理想,来到这个人烟稀少、名叫鹦哥岭的地方扎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五年来,他们的青春年华绽放在鹦哥岭的青山绿水之间,因此当地百姓把这27位年轻人称之为“鹦哥岭上的木棉花”。执着的梦最有共鸣的穿透力,近期鹦哥岭青年团队的先进事迹,正在海南大地、北京校园、松花江畔,迅速引发强烈的共振波。


   

  赴京报告 引起共鸣


   

  10月9日至15日,应国家林业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邀请,海南鹦哥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北京、哈尔滨两地作先进事迹报告。一周时间里,报告团辗转两地连续作了4场成功的报告。从燕山脚下到松花江畔,无论是国家林业局局机关会场还是各高校会堂,报告会一场比一场精彩,现场反响也是一场比一场强烈。鹦哥岭精神在年轻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激荡无数青春的心灵。


   

  鲜花掌声媒体聚焦


   

  鹦哥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报告团此番首次出岛作报告,一路伴随着的是鲜花和掌声,更有各级媒体的聚焦。


   

  从今年4月9日光明日报刊发《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后,各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全国先后有上千家网站进行了转载。此次鹦哥岭报告团北上,再次掀起了一股报道高潮。


   

  在北京的3场报告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全国主流媒体的记者,场场都会前来采访报道。光明日报记者甚至从北京到哈尔滨进行全程报道。而北京、哈尔滨的当地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电台也都是纷纷不吝版面、时长,加以热切关注。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主任、报告团团长张作荣表示,此次每一场报告会都取得成功,而且一场比一场效果更好,离不开从中央到各相关部委、海南省委的关爱、有力领导和倾力支持,离不开各地、各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与配合。


   

  城市大山就业观念


   

  一边是生活舒适,一边是艰苦创业;一边是繁华都市,一边是寂静大山,该如何选择?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每一个大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话,真到毕业时分,要实施起来却应者寥寥。


   

  然而,鹦哥岭青年们的报告,向大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已成功地扎根基层的真实案例,展示了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成功路径。这难免让很多人从心底里产生了震撼。


   

  “我们这些在大城市、大机关的青年,像高山上的小草;而他们像平地里的大树,能够在基层汲取到更多的营养。”国家林业局人事司年轻的副处长严剑认为,发生在鹦哥岭的故事能够让在读的大学生们重新思考上述想法,修正自己的就业观。


   

  事实也是如此。三场在大学举行的报告会结束后,每一个大学都会有学子们表示要向鹦哥岭的青年们学习,毕业后到基层工作、到西部援边,甚至直接提出希望到鹦哥岭工作。


   

  最好的例证莫过于在东北林业大学报告会结束后,省林业厅举行的唯一一次现场招聘会,上百名毕业生把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纷纷表示愿意到海南的林区工作。海南省林业厅厅长、报告团副团长关进平高兴地说,海南绿色崛起需要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海南林业系统能为有着正确就业观的青年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老人青年林业传统


   

  “多年来,我们林业系统宣传的典型,一般都是年长的劳模和历史悠久的林区、保护区。鹦哥岭的事迹挖掘得好,实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因为他们不仅年轻,而且是作为一个群体出现的。”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会见报告团成员时说。


   

  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林业系统涌现的优秀个人如杨善洲等,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劳模;先进单位如塞罕坝林场等,都是数十年的老典型。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林业良好作风的传承。”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主任科员陈涤非曾经在河北塞罕坝林场挂职工作1年。他说,那是一个全国林业系统的老典型,在那里他看到了老一代林业人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老黄牛精神;而他则从鹦哥岭人身上看到了新一代林业人继续扎根基层、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


   

  “鹦哥岭青年团队的先进事迹是全国务林人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国家林业局纪检组长陈述贤认为,鹦哥岭艰苦朴素的思想境界,为全国广大林业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也证明林业系统代代相传的林业精神在新的时代并没有过时,优秀的新一代林业工作者正在茁壮成长。


   

  理想奉献核心价值


   

  理想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理想?或许,每个人都曾经问过这个问题。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信仰迷失,缺乏坚持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鹦哥岭青年团队体现出了新时期青年楷模的导向作用。五年来,他们默默无闻的坚守,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国家林业局青联副主席郝育军说,国家林业局机关和直属单位4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有4000多名,占到职工总数的六成。“对待事业,我们林业青年干部都要向鹦哥岭的青年学习,能负责、有担当。”


   

  “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召唤。”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忠强认为,鹦哥岭青年们选择这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也应该是我们国家和整个社会推崇和推动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光是我们学生,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光明日报驻海南记者站站长、报告团副团长魏月蘅在东北林业大学的报告会后,在同报告团成员交流时充分肯定他们的业绩,并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提出勉励并寄予了厚望。


   

  陈述贤也在会见报告团成员时对他们进行了褒扬和鼓励,并强调林业系统要学习好“鹦哥岭精神”:“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转化为报效祖国、保护生态、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鹦哥岭青年团队一直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北京林大学子:学长们了不起


   

  “我们对鹦哥岭不陌生”


   

  对于鹦哥岭,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的大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鹦哥岭青年团队中的李飞和陈元君就毕业于这个学院。


   

  “在鹦哥岭这个优秀的青年团队中有来自我校的毕业生。”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在报告会上自豪地介绍说,李飞毕业后放弃北京生源的优势,和女朋友陈元君毅然选择到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他的团队和他选择了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也用实际行动选择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


   

  几年来,在这个学院,每年新生入学,在入学教育课堂上,院领导都要向学生们讲述李飞和陈元君的就业故事。这种坚定的事业选择方式,一直在这个学院被学弟学妹们传诵。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大四学生顾采薇说:“我对鹦哥岭不陌生,因为我在入学教育时就听过李飞和陈元君的故事了。今天听了报告团的报告后,更觉得自然保护事业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业。虽然说挣钱不多,但为了一个坚定的理想,为了一个崇高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还是非常值得的。”


   

  “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


   

  今天的报告会上,同学

们数百双专注的目光汇集主席台,海南鹦哥岭青年团队的4位代表和一位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他们在鹦哥岭上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热烈的掌声,不时响起。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大二学生何经纬说:“我觉得,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在如此偏远艰苦的地方坚守,做一些对生态文明有意义的工作,是鹦哥岭团队最打动我的地方。鹦哥岭的学长们了不起。”


   

  北京林业大学物业11――2班的甘露纯说,听了报告后特别感动:“王合升在作报告时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愿以一生量青山。他们这种甘于寂寞、隐迹深山做贡献的精神,以及他们在面临事业与亲情难以兼顾时的取舍,都让我非常感动。”


   

  吴斌在报告会上强调,鹦哥岭的感人事迹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学以致用的执着信念,诠释了甘于奉献、乐于付出的时代精神,彰显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行,是青年大学生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


   

  “我也要去鹦哥岭”


   

  当被问及如果让你选择鹦哥岭是否愿意时,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大四学生杨轩坚定地说:“我愿意!”他说,自己现在对专业的了解还不是太深刻,因此会继续在学院读研究生,把自己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但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愿意循着李飞师兄的道路,去鹦哥岭工作。“作为一个青年人,我觉得我必须到需要我的地方去。”


   

  而更多的人认为,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黄冠华的一句话非常有道理,那就是学习鹦哥岭青年团队不一定要到地理意义上的鹦哥岭工作才行,只要牢记这种精神,祖国大地上处处有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


   

  “看到我们学长学姐们在鹦哥岭有自己的作为,更坚定了我要去西部支教的信心。”明年面临就业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大四学生靳秋桐说,听了今天报告会后,更坚定了他毕业后到新疆支教、服务基层的信心。


   

  “在听报告以前,我觉得自己可能不会有勇气去一些艰苦的地方;但是在听了报告后,我觉得其实去任何一个地方都应该有敢于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大二学生徐音说,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向鹦哥岭的学长们学习,在岗位上坚守,执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鹦哥岭故事将拍成电影


   

  海南鹦哥岭27位大学生“坚守理想、奉献青春”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年轻人,他们的故事被搬上大舞台,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的歌舞纪实剧《执着》在海南掀起了一阵学习他们“坚守理想,奉献青春”精神的浪潮,据了解,他们的故事即将改编成电影,登上银幕。


   

  海南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人表示,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以《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一书中反映的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27位大学生的事迹为背景创作的电影故事片《绿色故事》(暂名)已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立项。


   

  该片讲述了“四野”及“知青”老一辈人在海南鹦哥岭扎根,其后代大学生们在这里执着保护海南绿色生态的故事。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表示将用电影表现绿色崛起、用电影表现“游客的度假天堂,百姓的幸福家园”、用电影表现“坚守理想,奉献青春”。


   

  据了解,该片由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海南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著名编剧王兴东担任剧本顾问。王兴东曾创作过电影剧本《离开雷锋的日子》、《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等。他对海南影视事业十分关心,力求把该片打造成为集主旋律与商业化与一体的影片。


   

  他们为什么留在鹦哥岭?


   

  刘磊:5年前的留下和5年后重回母校


   

  5年前,他从这里走出校门,走向自己的理想发轫之地鹦哥岭;5年后,他又从鹦哥岭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将自己坚守理想的事迹讲述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们。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刘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林业专业学子对理想的执着。


   

  刘磊200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是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招来的第一批大学生。


   

  “他的专业是专门做保护区方面的,所以说有机会去保护区工作,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东北林大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磊的老师赵新勇回忆说,刘磊快毕业时,自己告诉他,海南有一个刚刚成立的自然保护区叫鹦哥岭,急需专业人才,问他想不想去?


   

  当时,刘磊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而是先和鹦哥岭管理站取得了联系,认真研读鹦哥岭发给他的材料。他看完资料后就坚定地认为,加入鹦哥岭保护区,致力于保护海南的青山绿水,是一项能够发挥自己所学而且意义重大的工作,于是下定决心来到美丽的宝岛。“首先,鹦哥岭的氛围很好,它很开放。它吸引了很多专家来,使这里地方不封闭。上级领导给予了我们每个人很宽松的环境,并进行因材施教。另外,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鹦哥岭保护区塑造了一种家的感觉,使得大家都有一种归属感,我们去海口两天就迫不及待地想回来,回到单位。它塑造了很有凝聚力的团队文化。”


   

  5年来,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鹦哥岭的生活当中,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这也是他当初选择鹦哥岭的目的所在。尽管条件艰苦、远离城市,但他觉得那是一片真正能让林业专业的学生发挥作用的一片热土。


   

  “不管到哪里,我跟我们学弟学妹们说一句心里话就是,用心做事,用心做人,要认真动脑,要认真动手。”刘磊殷切地寄望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希望他们在找工作时不要只看高薪,也不要只看重在城市中工作。


   

  今天,刘磊的事迹让广大东北林业大学的学子深受感触。


   

  “我觉得他们对梦想的坚持很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我希望自己能够跟他们一样。”东北林大学子张晶说。


   

  如今,刘磊已经作为东北林大的优秀校友登上了该校的校园网。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国春认为,刘磊和他的同事们把自己的理想放在第一位,在今天这个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对于后来校友的激励,对他们就业和人生的选择,非常有指导意义,具有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


   

  而说到这5年的得到与失去,刘磊表示: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得到的是同事的信任和时刻不能放下的责任;还有自己抱负的实现。5年了,我们护林员的素质提高了,分站和其他基础设备在不断增强,我们还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这些是我们作为工作者感觉非常自豪的事情。如果说失去了什么,那就是亲情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其他的我并没感觉失去了什么。”


   

  王合升:愿以一生量青山


   

  我叫王合升,山东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是鹦哥岭27名大学生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员。我的身高有1米9,这样的身高在篮球场上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白沙县可是回头率非常高的。也好,个子高,腿就长,我正好用这长长的腿,用我的一生来丈量鹦哥岭――这宝库般的青山。


   

  2007年,我初到鹦哥岭时,的确因为身高闹过不少笑话。就说睡床吧,到鹦哥岭前,单位领导就知道我个子高,特意派人到白沙县城去给我买张大床,但是

怎么都找不到够长的,只好专门订做一张。但我睡下后,腿还是无法伸直,只好将就着用。


   

  我们27个人,大多是学林业、动植物保护利用等专业,我的专业是昆虫学。学我们这些专业的人,不往大山里跑,不往林子里钻,是很难取得实际专业成就的。所以,研究生一毕业,我就迫不及待选择并奔向了鹦哥岭。我知道,鹦哥岭有华南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那里生物多样性指数非常高,一定有一个庞大的动物世界等着我去发现、去研究。


   

  我到鹦哥岭一个多月,女朋友就来看我了。她看到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如此艰苦,觉得与她的理想有着巨大的落差。她劝我说:“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以后有了孩子,怎么得到好的教育?我们回山东,另换一份工作吧!”一边是自己钟爱的恋人,一边是自己深爱的事业,抉择是如此的艰难。恋人看出了我难舍青山的决心,独自离去。看着她渐渐模糊的背影,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


   

  选择了鹦哥岭就是选择了我的理想,这里有我挚爱的雨林, 这里有我热爱的事业。


   

  2008和2009年,我正在研究国家I级保护植物伯乐树。3月前后是伯乐树一年一次的花期,是进行物候监测最特殊的时期,这对了解伯乐树生态学特征十分重要。一旦错失良机,全年的科研工作就将前功尽弃。


   

  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我突然接到了哥哥打来的父亲病重的电话。父亲生病半年多,我却毫不知情。哥哥告诉我,父亲知道我回趟家很不容易,怕影响我的工作,坚持不让家人告诉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选择了留下。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默默无语地守在大山深处,守在伯乐树旁。当我终于完成任务赶回家时,病床上的父亲已不能开口说话。弥留之际,父亲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欲言又止,就这样,他老人家永远地离去了,留下了儿子对他永远不能弥补的愧疚。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病重时,曾留下遗嘱,要我安心在鹦哥岭工作,多为保护海南的青山绿水作一点贡献,成就一番事业。父亲对我深沉的爱,使我常在工作中想起父亲的叮嘱。我对父亲的牵挂,我想大山会知道,伯乐树会知道,在天堂的父亲也会知道。


   

  在崇山峻岭中做科研必须耐得住寂寞,要坚持得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调查、记录和积累;要忍得住饥饿耐得了寒暑,经得起风雨吃得了苦头。5年时间里,我们每个月都要背上帐篷睡袋、监测仪器、锅碗瓢盆进山开展调查,往往在山里一住就是10余天,最多时甚至是40天,我们的足迹遍布鹦哥岭200多座山峰。因为常下雨,干柴很难找到,我们经常不能把饭煮熟,只好吃半生的饭菜。有时干粮带的不够,我们甚至拿野芭蕉心、野山芋充饥。常年累月如此,我们很多人都患上了肠胃疾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精心监测和记录下,摸清了鹦哥岭保护区的家底和热带雨林的生态情况,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帮助,这些成果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幕天席地练筋骨,安步当尺量青山。”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认识鹦哥岭这块宝地,去发现鹦哥岭那些美,去保护鹦哥岭这片海南的肺。个子高高的我,一步跨出去就是三尺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以步当尺,把鹦哥岭这座大美的青山不断丈量。